“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素朴,力戒奢靡,是融入中国共产党人血脉的宝贵精神基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勤俭办一切事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修订施行,正是从制度层面推动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坚实举措。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勤俭不仅是个人的生活态度,更是家风建设的核心基石,是涵养清廉品格的源头活水。
勤俭立家,筑牢清廉根基。家风非一日而成,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北宋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深刻指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他将勤俭视为所有美德的基础,其家族后代秉持廉洁奉公的准则,正是“以俭立家”方能“以廉立身”的生动历史镜鉴。对于党员干部家庭,勤俭家风如同抵御贪欲的坚实屏障,能有效防止家庭蜕变为奢靡享乐、甚至权钱交易的温床。
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在物欲诱惑面前逐渐失守,往往始于家风的松懈与对奢靡的追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当追求高消费、讲求排场成为家庭常态,利用职权满足家人无止境物欲便可能成为滑向腐败深渊的开端。近年来查处的一系列违纪违法案件警示我们,家风失守,“枕边风”变成“贪腐风”,“家庭圈”沦为“腐败圈”的教训极为深刻。反观原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博平同志,一生严于律己,始终坚持“不搞特殊化”的家风,不为家人谋私利,其清廉自守的形象,正是“俭以养廉”最鲜活的当代楷模。20世纪五十年代,在担任镇海副县长期间,王博平同志因“晴天不穿袜、雨天赤脚走”而被称为“赤脚县长”。他如此勤俭,是为了珍惜自己仅有的一双布鞋。在抢修道路等工作中,他甚至脱下鞋子,赤脚带领群众挥汗奋战。这“赤脚”的形象,正是他扎根群众、艰苦奋斗精神最朴素的写照。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已担任宁波专员,手握财权、物权,却一心为公,严于律己,从不搞特殊化。专署为他配有小吉普专车,但他除了外地出差,始终坚持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即使后来担任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王博平同志依然保持艰苦朴素本色,主动放弃国家政策规定可以享有的住房,甘居老房。他的理由朴素而深情:“住过去,同志们来了不方便,老乡上来就更困难了。”这充分体现了他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公仆情怀。这些具体事例,从“惜一鞋”到“弃专车”,从“严律己”到“廉齐家”,生动刻画了王博平同志如何将勤俭融入工作和生活的点滴。其家风之“清朗”,正在于这一尘不染的终身坚守,为后世党员干部树立了“俭以养廉”的鲜活楷模。
惟勤俭可以助廉,身教胜于言传。明代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教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种对劳动成果的敬畏与珍惜,是培育勤俭意识的核心。党员干部作为家庭的“主心骨”和社会的表率,其言行举止对家风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范仲淹少时“断齑画粥”,生活清苦,入仕后仍保持勤俭,将俸禄用于扶危济困、兴办教育,并立下“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的家训。他的一生深刻揭示了勤俭不仅是个人美德,更是砥砺意志、抵御诱惑、保持廉洁的内在保障。党员干部应当以身作则,将勤俭理念融入日常家教,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家人树立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和生活态度,使勤俭节约成为代代相传的家庭基因。
在物质日益丰裕的今天,倡导勤俭并非要求过清苦生活,而是反对不必要的浪费和过度的物质追求,重在精神的丰盈与品格的坚守。对党员干部家庭而言,传承勤俭家风,是永葆艰苦奋斗政治本色的内在要求,是避免思想滑坡、精神“缺钙”的预防针。唯有让勤俭融入家风血脉,才能为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筑起坚不可摧的家庭防线,使其在纷繁复杂的考验中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本色。
让“俭”成为每一个党员干部家庭的鲜明标识,以纯正家风涵养清朗党风政风,必将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提供深厚家庭根基与不竭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