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专题聚焦> 小莲说事> 小莲说事
让基层轻装上阵 以实干赋能振兴
来源:富阳区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5-04-29 17:19:39

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在社区治理的网格里,在服务群众的窗口前,基层党员干部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基石。然而,当“填报表格”替代了走村入户,当“留痕管理”掩盖了工作实效,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便可能沦为形式主义的“蔓延地”。从2019年“基层减负年”,到去年《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党中央始终将基层减负作为深化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为的正是让基层干部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真正把精力投入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中去。

然而,在实际治理中发现,一些地方的上级部门为了“责任甩锅”,常以“属地管理”的名义将本应承担的任务层层加码、层层下压,导致基层陷入“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有的地方考核评价体系“唯痕迹论”,要求干部“事事留痕、处处打卡”,甚至出现“迎检材料比群众诉求更重要”的怪象。更值得警惕的是,数字化时代催生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基层干部在各类政务APP之间疲于奔命,“手机里的工作群比田间的脚印还多”。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政绩观的错位与责任心的缺失,在于将“对上负责”异化为“对材料负责”,将“群众满意度”简化为“台账美观度”。

基层减负的关键在于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浙江杭州出台《网格事项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将网格事项从76项精简至19项,杜绝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山西寿阳依托“1881”数字化平台,将乡镇考核事项从188项锐减至26项,村级事务从60项精简为24项,网格员通过“三查三访一落实”机制回归服务主业;广西凭祥建立村级事务准入清单,剥离34项非法定职责,合并重复工作群139个,基层干部报表填报时间减少70%;河北威县推行“扫码入企”监管模式,整合多部门执法事项。这些改革实践破除了破除“唯痕迹”的评价导向,给想干事创业的党员干部解枷松绑,让基层干部明白了“该种哪块田”,明确了让群众满意才是唯一考核指标。

让基层减负落地见效,更要在“实”字上下功夫。河南依托“互联网+督查”平台,实时监测工作群活跃度、文件简报数量等指标,自动识别“指尖上的形式主义”,2025年一季度全省工作群压减67%,文件精简43%;四川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督查,随机抽取20%县乡开展“点穴式”检查,发现并整改问题154个,约谈责任人27名。江苏开通“基层减负随手拍”小程序,群众可实时举报形式主义问题,2024年通过该平台推动整改问题1234个。这些创新机制通过考核瘦身、数字赋能、督查问效与社会监督,实现了对基层减负的动态监测与精准纠偏,确保整改机制真正转化为治理效能,让基层干部腾出身子抓落实、沉下心来干实事。

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从中央层面建立整治形式主义专项工作机制,到地方创新“村级事务准入制”“数据共享平台”,制度创新始终是破解难题的关键。唯有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既严查“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反弹回潮,又建立数字化治理标准体系;既要强化巡视巡察的震慑作用,又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以“钉钉子”的精神持续深化改革,才能让基层治理回归“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初心本源。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基层减负的终极目标,是要让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成为服务群众的“贴心人”,成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厘米”。这需要我们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形式主义顽疾,以系统思维构建现代治理体系,以担当作为的品格践行初心使命。当减负实效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当基层干部的脚印深深镌刻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我们方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书写出无愧于时代的答卷。(贾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