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好的作风抓作风,以实的办法抓落实。”这是4年前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际,浙江省委的坚定表态;
“看得出,这次是动了真格!”这是浙江广大干部群众对省委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的感慨;
“高标准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狠抓作风建设。”这是中央巡视组对浙江巡视反馈中的评价;
……
浙江坚持刚性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一贯到底、驰而不息,坚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带来了全省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的可喜变化。
“严”字当头:查处问题6000多起
据统计,4年多来,全省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243起、处理7459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594人。2016年,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886起,处理党员干部1331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752人。干部群众对浙江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满意度逐年递增。
2017年春节前夕,由省委部署在全省开展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回头看”工作也顺利完成。据了解,此次“回头看”从2016年11月7日开始,至2017年1月底完成,“回头看”除了经验总结、问题整改外,各地都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了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可监督、可遵循的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度体系。这再一次向全省广大干部群众表明,省委深化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
4年多来,人们看到了浙江发生的实实在在变化:曾经“往来无白丁”的西湖会所,门户新开;不宴请、不饮酒,公务员重新回到自家餐桌前,学习充电的时间多了;五星级酒店开始卖“平价菜”,过度包装的礼盒无人问津……
4年多来,因为纠“四风”工作的推进,各级领导干部对于“责任”一词,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既要管好自己,也要管好下属。责任与压力同在。
在浙江,“一案双查”在纠正“四风”工作中得到坚决执行。对履责不到位、本地区本单位发生严重违纪问题或“四风”问题禁而不绝的,在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的同时,还严肃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2015年9月,省纪委专门发出通报,公开曝光11起实行“一案双查”、追究“两个责任”的典型案例;2016年5月,又有5起因落实“两个责任”不力受到责任追究的典型问题被通报曝光;2016年3月开展的落实主体责任情况专项检查中,浙江还把贯彻执行有关纪律要求情况,作为检查党委(党组)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2015年9月以来,全省共查处“两个责任”问题705起,问责领导干部1008人。
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成常态
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最能达到震慑和警示效果。
抱着绝不护短遮丑的决心,有关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的通报,在浙江省纪委监察厅官网和省级新闻媒体频频露脸、不断更新。各地各单位均参照省里的做法,在当地媒体和新闻网站点名道姓通报曝光。每当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点,还在网站、报刊、电视等媒体上集中曝光,起到强烈的震慑作用。
据统计,2016年,全省共对1293起(含往年查处)典型问题进行实名通报曝光。省纪委分22批对102起典型问题进行了集中通报,通报内容涉及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公款国内旅游、违规使用公务用车、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等。
记者梳理发现,礼金、公车、旅游、补贴等,仍是通报曝光中的“老问题”。但在纠正“四风”的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如公款吃喝转入“家庭餐厅”、结婚酒席分批宴请、私车账单挂公账等“四风”问题的新变种。对此,各地采取多部门联动、科技化取证、畅通举报渠道等措施,织密监督网。
狠拍“苍蝇”:精准发力解决问题
从2015年12月起,浙江省全面启动农村基层作风巡察,将全面从严治党延伸到农村基层“最后一公里”,将正风反腐利剑对准信访反映比较集中、“四风”问题比较突出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村民委员会成员。2016年,围绕村级财务混乱、“四风”问题反弹等重点领域,很多巡查组杀了“回马枪”。
农村基层作风巡察绝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而是坚持问题导向,将发现问题、形成震慑作为着力点,聚焦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精准发力解决问题。
各地各单位结合深化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具体实践中进行创新。结合村级组织“清风”行动,温州市将摸排出的753个换届重点难点村列为巡察重点;在乡镇自行排查的基础上,丽水市由市、县两级纪委对涉纪信访突出村进行梳理、比对,确定210个重点巡查村;为提升工作精准度,东阳市从财务检查、农经审计中借力;宁波市北仑区、衢州市柯城区则结合整改落实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加大农村基层作风巡察的精准度,切实查处了一批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
据统计,2016年,全省共成立农村基层作风巡察组1603个,完成对6365个行政村的作风巡察,发现各类问题16962个,立案1609件,党纪政纪处分1198人,移送司法机关18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