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不正,焉能正人?
纪检监察干部肩上担子极重,背负的期望极大,拿什么取信于民,取信于党?就靠忠诚、干净、担当。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在忠诚、干净、担当的问题上,纪检监察干部永不停歇,容不得半点懈怠。
党中央对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多次对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作出指示。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开展工作,关心爱护纪检监察干部。特别要注意保护那些党性强、敢于坚持原则的同志,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履行职责能力和水平,更好发挥监督检查作用。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总书记明确指出:各级纪委要解决好“灯下黑”问题,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你们是查人家的,谁查你们?这个问题要探索解决。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总书记的要求更为明确和具体: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努力成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
从这些话语中,不难看出总书记对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关心和重视。他的一系列要求,渗透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有着极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比如,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讲各级党委要支持纪委工作,是因为纪委的工作离不开党委的领导,而彼时,一些地方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管不问,甚至捂着盖着,搞歌舞升平,主体责任尚未得到有效落实。
而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总书记之所以关注“灯下黑”,是因为纪检监察机关不是天然的保险箱,纪检监察干部也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总书记提出谁来监督纪委的重大课题,回应了社会上的议论和群众的关切,为纪检监察机关加强自身建设指明了方向。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的“忠诚、干净、担当”。
这六个字,字字千钧,含义深刻,是总书记对纪检监察干部一系列要求的高度概括,把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忠诚是政治品格,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也是衡量纪检监察干部政治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纪检监察干部是党的忠诚卫士,一般忠诚不行,相对忠诚不行,必须绝对忠诚!没有绝对忠诚,就没有纪检监察事业。
干净是做人底线,说到底就是要分清公家的、私人的,分清自己的、别人的,不该拿的不拿,不该得的不得,不该要的不要。纪检监察干部能否做到干净,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必须常怀敬畏之心、戒惧之意,时刻绷紧纪律和规矩这根弦。
担当是职业素质,既然身为纪检监察干部,手握监督执纪之权,就必须“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牢牢守住党和人民交给的政治责任。
“忠诚、干净、担当”内涵深刻,对于纪检监察干部来说,对党的忠诚是第一位的,干净是必须守住的底线,担当是对党忠诚的具体体现。做不到“忠诚、干净、担当”,还谈何其他?
从各地通报的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看,一些干部之所以“触红线”,就是在“忠诚、干净、担当”上出了问题——
有的人理想信念不坚定,党的观念不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认识肤浅,面对歪风邪气,不仅不挺身而出,反而乐于“随波逐流”;有的人公私不分,不注重小节,和老板勾肩搭背,和执纪对象称兄道弟,完全“沉醉”在利益的诱惑中,干着“权力掮客”的勾当;有的人不敢担当、不敢监督,遇到问题绕着走,不想干、不作为,明哲保身、怕得罪人,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儿戏。这些案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做到“忠诚、干净、担当”,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对自己“更狠点儿”,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
否则,把纪律当成“手电筒”,只照别人;把规矩变成“口头禅”,光说不练,如何理直气壮,又何以服众?
“忠诚、干净、担当”,总共六个字,看起来简单,做起来极难。功夫全在平时,用力都在细节。
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每一名纪检监察干部都应该认识到,“忠诚、干净、担当”是一个无尽的过程,是一辈子的事,不是一阵子。在这个问题上,一个跟头都不能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