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佳节将至,旅游的“黄金周”也即将到来。然而,部分景区“顶风涨价”的行为却着实让人扫兴。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部署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近日依法查处了8起景区门票违规收费案件。“铁拳”一出,相当程度刹住了当前各地景区“逢节必涨”之风,迎来不少点赞之声。
欣赏让人心旷神怡的自然风光、重温历史沧桑的人文景观向来是人们度假的首选。但近些年来,部分景区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搞捆绑消费,对政府出台的门票优惠政策和定价标准置若罔闻,将本属于全民的大好风光视作自己的“盈利机器”。尤其在节假日前夕,巧立名目涨价的闹剧轮番上演,颇有几分“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过此路,留下买路财”的贪婪蛮横。在国家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当下,尽快有效遏制住景区“逢节必涨”的怪圈,不仅是对民意的必要回应,更是相关部门履职尽责的应有之义。
景区合理的运营开支需要收支平衡和激励机制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准绳,犹如脱缰野马的费用项目不光会吓跑游客,还会给景区的长远健康发展埋下隐患。因此,落实好票价听证程序、捋顺地方政府和景区经营者间的层级管理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起对景区票价常态化的监督机制,避免“节前一阵风,节中、节后风平浪静”的庸政懒政,应当成为相关部门任务清单上的优先事项。
对于各大景区的经营者来说,前期投入、日常运营都需要不小的开销,逐利也是情有可原。但在景区品质并无本质提升的情况下,一味地涨价涨价再涨价、忽悠忽悠再忽悠,短期内或许可以得到增收,但长期看毁的是景区口碑甚至是城市名片。实际上,真正懂行的经营理念应该是合理的景区门票、推陈出新的游览项目、周到体贴的景区服务、物超所值的旅游体验等积极因素的叠加效应。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互联网时代的口碑效应也是实打实的。无视政府规定、把游客意见当作耳旁风,不仅要“挨板子”,“用脚投票”的游客们也会给经营者补上“顾客是上帝”的常识课。
没有变革就没有进步。我们要把“旅游大国”打造为“旅游强国”,让广大群众在假期里能够玩得开心、玩得舒心,不必望山却步、望水兴叹,就需要相关部门和景区经营者形成合力、做出改变。我们期待,景区门票价格乱象早日成为过去。(姚亿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