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要闻 > 杭州新闻
西湖区公共便民服务走进农村社区
来源:西湖区纪委      发布时间:2014-11-08 10:43:15

  今年以来,西湖区根据农村社区的类型特点以及村民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社区公共便民服务项目建设,努力推进城乡社区公共便民服务均等化。其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公共便民服务项目建设,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区三级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来抓,多次召开专题性工作会议,部署推进此项工作,并明确了区行政服务中心的归口管理职能和农村公共便民服务中心的职能及功能定位。各镇街和村也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49个行政村都实行了村党组织、村委会和便民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村级社区建设新体制,三个组织间实行人员交叉任职、合署办公,村书记任中心主任,强化了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将农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纳入镇街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进一步强化镇村两级的责任意识和落实意识。全区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纪委协调、部门指导、统一建设的工作机制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规范管理标准,搭建服务平台。一是全面提升改造。一方面49个村便民服务中心均根据实际情况,整合现有资源,按照简洁、明亮、便利的原则,改造建成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大厅。有的还配套改造建设了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活动场所。全区49个村便民服务中心总面积达9945平方米。大厅实行全敞开式办公,设置休息区、填写处,工作办理台高低适中,力求人性化。另一方面规范配置硬件,各中心按要求统一配置电脑、打印机、电话机、传真机、触摸式显示器等办公设备。有的还配置大屏幕视频,滚动播放相关工作信息和办理流程。二是统一管理标准。开展“农村社区大走访”活动,进一步摸清各村便民服务中心运行情况。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指导各镇街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通过现场会等形式,推广实施农村社区服务全程代理制和流动公共便民服务工作站制。按照有牌子、有制度、有专(兼)职工作人员、有服务热线电话、有电教设施、有学习资料、有服务登记、有党员志愿者队伍的“八有”标准规范公共便民服务中心管理,进一步健全运行机制。三是抓好队伍建设。进一步抓好村干部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两支队伍”建设,提升为民服务规范化水平。在上半年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选拔出了一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具有创新理念和积极进取意识的新一届基层干部,通过举办各类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履职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村民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上,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宣传发扬互帮互助、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重塑农村新风。如三墩镇山联村成立了便民服务志愿者队伍,为村民送上“便民服务卡”,为村民提供有关政策咨询、法律、市场信息咨询、农技知识咨询等服务。

  三、突出“一村一品”,打造品牌服务。一是探索特色服务品牌。坚持重指导、重设计、重创新、重实效“四重”原则,根据农村社区居民需求和各村具体情况,在抓好基本服务的同时,积极整合辖区内医疗、警务、法律咨询、劳务中介、代办信贷等各类资源,拓展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加大对农村社区特色品牌服务的帮助和扶持,实现49个村“村村有特色服务项目”。目前已有灵山村“金色夕阳书画社”、中村“老年会所”等26个特色服务品牌。今年还将完成志愿互助、居家养老、生活文体三大类型35个服务项目的创建工作。二是拓展“15分钟服务圈”便民服务。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总结我区“15分钟服务圈”建设经验。设置服务信息查询系统,向居民发放集服务单位、服务内容、联系电话等为一体的“15分钟生活圈”服务手册。大力推进“三全十服务”民情热线和“96345”平台整合工作,在全区各农村社区安装便民服务亭,及时发布市、区、镇街、农村四级信息,定时播放天气预报、交通路况、影院预告、优惠打折、活动演出等便民信息以及求职招聘、医院专家门诊、房产出租、出售等利民信息,扩大了“15分钟生活圈”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进一步提高了居民群众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