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练就“金刚不坏之身”需
断掉“两种想法”增强“三种意识”
荷马史诗中的英雄阿喀琉斯出生时就被母亲倒提着脚踝浸进冥河,使其能刀枪不入。他在攻打特洛伊城的战斗中神勇无比,所向披靡,然而却被太阳神阿波罗一箭射中脚后跟而亡。原因是他的脚由于没有浸泡到河水而成了致命弱点。
就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党员干部曾经也是一路披荆斩棘走来,克难攻坚立过不少功劳,为党和人民做过不少有益的事情。忽一日,却惊闻其由于违纪违法跌落马下,断送了宝贵的政治生命,空留一片扼腕叹息。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曾为“中国制造”的骄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高铁的研发、运营立下过汗马功劳,却因受贿、滥用职权而身陷囹圄。他在法庭上忏悔道,作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本应该为中国铁道、为中国梦做更多的贡献,但因放松了思想上的警惕,走到今天。
习近平同志曾说,“我们国家培养一个领导干部比培养一个飞行员的花费要多得多,而更多的还是我们倾注的精神和精力。但是,一着不慎毁于一旦。不管你以前做了多少有益的工作,功罪不可相抵。”干部腐败,无论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形象,还是干部个人的前途命运、家庭幸福都是极大的损失,已有太多的血泪教训。从这个角度看,搞腐败没有赢家,反腐败的确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各项事业作为事业的决策者、组织者、管理者、推动者,面对各种诱惑、陷阱,要做到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对自己的政治前途负责、对家人的幸福负责,必须断掉“两种想法”,增强“三种意识”,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断了“当官为了发财”的想法。不可否认,中国有着长期的封建历史,“当官发财”、“封妻荫子”、“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等封建官场文化还对许多党员干部有一定的影响,甚至成为一些党员干部追求进步的内在“原动力”。这种观念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格格不入。一开始就没有校准前进的方向,那必然带来走入歧途的后果。抱定这种观念为官做事,即使在岗位上曾做了些有益的工作,也迟早要走到人民的对立面。习近平同志曾多次告诫我们,当官就不能想着发财,选择了从政,就不能为自己谋利。在当前“零容忍”惩治腐败、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这种腐朽落后的观念非得断了不可,否则极易成为少数党员干部的软肋、命门。
断了“官大才体现价值大”的想法。有些党员干部认为,在机关单位工作,衡量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就是职务的高低。做事需要平台,官当大了,权力才大,平台才大,才能更好地施展抱负做大事。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实则谬也。身处为人民服务的岗位,心里却终日盘算怎么才能快快提拔重用,那还有多少心思用在干好工作上呢?更大的问题是,一旦抱着这样的目的,那做事的目标就偏了,为官的私心就重了,做人的格局就小了。于是,投上级所好、不闻群众疾苦的有之;不担当、不作为,遇到困难绕道走,做表面文章的有之;好大喜功、劳民伤财,好做“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有之;更有甚者,买官卖官、攀附权贵、结党营私者皆有之……,凡此种种乱象,结果无不是败坏了党的形象、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这种人即使一时得志爬得高,终究也逃不掉“爬得高,摔得重”的结局。可见,每个党员干部还需意守丹田,且毋动机不纯,以免走火入魔。邓小平曾指出:“共产党员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朴实的话语道理深刻。唯有立足岗位,一心为公,尽心谋事,凭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做出突出的业绩,才能凸显人生价值。这样的同志,群众认可,组织满意,一旦提拔重用,方能真正做到行稳致远,建功立业。
树立“守身如玉”的意识,防微杜渐。市场经济条件下,诱惑颇多。党员干部要百毒不侵,必要象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自己的清白。慎用权、慎交友、慎初、慎微、慎独。芬兰素以廉洁程度高而著称于世,芬兰的老公务员会告诉年轻公务员:“与人交往,可以喝一杯啤酒,或者吃一个三明治,但如果不小心喝了别人的葡萄酒,那么以后每一分钟你都可能出问题。”反观我们身边,有多少党员干部就是由于自我要求不严,从小事小节不注意开始,从拿条烟、收张卡、吃顿饭开始,破了规矩、犯了纪律,一失足成千古恨。“初之不慎,后患无穷。”党员干部要做到“守身如玉”,就要保持清正廉洁的思想作风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警醒。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特别要严把“第一次”。遇到诱惑,须如同手碰到火焰一样避而远之,切不可温水煮青蛙般丧失警惕。牢牢地把握自己,做到一尘不染,一念不存,真正做到不该吃的坚决不吃,不该去的坚决不去,不该拿的坚决不拿,把好第一道防线,永葆共产党员和人民公仆的本色,罩上“金钟罩”、穿上“铁布衫”,腐败诱惑能奈我何?
树立“纪律底线”的意识,关口前移。何为纪律底线?就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绝不能突破的规矩和纪律。纪律底线就如同十字路口的红灯、万丈悬崖边的护栏,是保护党员干部的安全防线。如果有的党员干部还缺乏足够的自律意识的话,那么纪律和规矩就是保护他们的最后一道防线,看似冷冰冰,实则最有情。如果有人不把纪律和规矩当回事,不愿去学习,不愿去遵守,那必会把自己置于“盲人瞎马、夜临深渊”的险境。遵守党的各项纪律和规矩,是体现党员干部对党忠诚的基本要求,也是保护每位党员干部政治生命的护身符。许多违纪违法党员干部的深刻教训就是没有树立对纪律规矩的敬畏。有的把对自己的要求退缩到法律底线上,认为不犯法就没事儿,把中央“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苦口婆心抛在脑后。还有的党员干部以为凭着自己的“聪明”可以绕着纪律规矩走,千方百计为自己的不良动机找到貌似合理的说词,为自己的违纪违法行为披上貌似合法的“隐身衣”。但他们没有看到,纪律铁规已经立起来、严起来,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任何心存侥幸、敢于触碰者必定动辄则咎,付出惨痛代价。最近开展的全市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党章党规党纪专题集中轮训,就是要让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唤醒和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意识,增强抵制诱惑腐蚀的“免疫力”,以饱满的精神、健康的肌体投身到建设美丽中国杭州新样本的各项事业中去。
树立“联系群众”的意识,强化宗旨。从某种程度上讲,人也是环境的产物,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党的宗旨决定了每一个党员要时刻不忘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只有知群众冷暖、为群众干事、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时刻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为宗旨意识提供源源不断的养份。习近平说过,四风问题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严重破坏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脱离群众。党员干部本就来自于群众,是为群众利益努力工作并做出了突出的业绩才被提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可是有的人却忘了来时的路,和群众逐渐疏远了,甚至不愿再回到群众中去。他们甘愿切断与群众的血肉脐带,沉溺于官官、官商、权色等小圈子里,“四风”问题就会滋生,享乐、奢糜、贪欲就会渐渐腐蚀灵魂和思想。还有的党员干部在学习牛玉孺、郑培民、杨善洲等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时,也会为之感动、受到触动,可是感动归感动,行动归行动,并没能真正体现到工作中。究其原因,还是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群众,导致理想信念有所退化,革命激情有所不足。人民群众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美德就蕴藏在万千人民群众之中。只有深入基层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与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密切联系,才能感受到肩上责任的重大与光荣,体会到事业的价值与成就。党员干部只要和群众紧密结合起来,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内心就会充满正能量,肌体就有强大的免疫力,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才有了源头活水和深厚土壤。(作者:杭州市下城区 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