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要闻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要闻 > 全国要闻
交流思考丨《道德经》与廉政文化
来源:驻钱江新城管委会纪检监察组      发布时间:2015-07-08 15:07:20

  中华文化广而博之,中华廉政文化源远流长,《诗经》中的名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抒发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厌恶不公,憎恨腐败的心声。北宋名相包拯的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的廉洁形象,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被古往今来的人们所广为传颂。而对人类思想产生并仍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中华古代哲学、政治学经典巨著之一——《道德经》,更是给了今人以世界观、方法论上的思想启迪,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廉政思想遗产,细嚼细品这道老字号精神美食,弘扬《道德经》所倡导的廉政文化,对于我们落实习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加强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大有益处。

  生活上崇尚简单,反对复杂

  现代人的生活,形式越来越复杂,花样越来越多,成本也越来越高,厨师做饭菜不仅要好吃,还得好看。上班族不仅要会坐车,还得会开车。住房不仅面积要大,而且还得要大阳台、大客厅,等等。复杂高档的生活方式,给人们生活带来享受的同时,也增加了生活成本,消耗甚至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当然,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量力而行地改善改善生活倒也无可非议,共产党执政的目标就是为了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但是,如果不顾个人条件为了贪图享受,追求“高、大、上”甚至奢靡生活,不仅会使党员精神上懈怠,进取意志消退,而且会使党组织失去凝聚力、战斗力。老子是反对不顾实际追求复杂高档生活的,《道德经》第十二章中告诫人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所以,他提醒人们要“为腹不为目”,舍弃物欲的诱惑和华而不实的虚名,保持简单朴素而又满足的生活。老子把“五色”、“五味”、“五音”视为导致人们欲望不断膨胀的根源,希望人们果腹而足,不为眼睛欣赏到的外物刺激而迷惑,保持内心清净满足,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幸福。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从一些落马官员的忏悔中不难发现,在各种形形色色诱惑面前,作为一名手握权力的公职人员,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如果无法抵挡个人的物欲,不计后果、不惜代价地满足个人声色欲望,渐渐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被扭曲,最终都将走上犯错误甚至犯罪道路。

  人格上崇尚内敛,反对张扬

  有人说,张扬属于年轻人的,内敛属于老人的;也有人说,张扬属于男人的,内敛属于女人的,其实,如果仅仅把内敛与张扬视作个人的情感表达,倒也无所谓孰是孰非。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作为对待权力的一种态度,那就必须旗帜鲜明地指出,内敛手中的权力,仕途才能安全。权力有自我膨胀的本能和自我扩张的天性。因而,权力需要约束,有权不可任性,当权者需要内敛。老子是推崇内敛的,他在《道德经》第十五章中写道:“豫兮,若冬涉川(小心谨慎啊,象冬天涉水过河);犹兮,若畏四邻(警惕考虑啊,象提防周围的邻居);俨兮,其若客(拘谨严肃啊,象去做客);敦兮,其若朴(敦厚质朴啊,象未经雕琢的素材)”,老子这种严谨严肃对待生活的态度,在当今社会,已广为传承。当前,在公务员队伍特别是在领导干部中,绝大多数能够在本职岗位上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工作,有的甚至长年累月加班加点工作,从不向组织伸手要职要权要待遇。但确有极少数同志,虽只做了一点点小事,便向组织邀功请赏,当个人要求一时没有得到满足时,便想不通、闹情绪。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喜欢长篇大论作报告,无论多么专业的主题,总能从专业角度阐述一番,比专家还专家。还有的领导干部退而不休,什么忙都肯帮,什么场合都敢去,凭借在位时建立的人脉关系,整天忙着给人联络关系、介绍生意,等等。共产党员应当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凡事干在前,见功劳就让,见困难就上。从媒体揭露的“大老虎”周永康、薄熙来的行事风格看,过分张扬往往导致傲慢、偏执、不知天高地厚,最终都将跌入万丈深渊,自取其咎。

  养生上崇尚节欲,反对放纵

  俗话说:养生先养心,心不正,则身生病。据《新华日报》报道,巴西医生马延恩经过10年苦心研究发现:不廉洁的官员有60%患病和死亡,廉洁官员仅有16%患病和死亡;另外,在不廉洁官员的116名死亡者中,死于癌症的占60%,死于心脏病的占23%,其它的占17%。为什么廉洁使人健康,腐败使人短命呢?北京安贞医院洪昭光教授早就分析道:腐败官员贪污受贿后,受到强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恐惧后悔,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时时惧怕罪行败露。国内虽没有可类比的资料,但从“大老虎”徐才厚等腐败分子案发之初便被证实已重病在身的实例,也可以对以上观点做出佐证。而细读《道德经》发现,老子早就对“腐败致病”作了哲学阐述,老子对养生的独到见解,特别是清心寡欲、强调守中、静以养生的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廉洁与养生的关系,对于当今人们、尤其是手握公权的人们如何保持健康身体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也就是说,人生最大的灾祸是心不知足,最大的罪过是无穷的贪欲,有灾祸、罪过在身,人的身体还能保持健康吗?所以老子告诫后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应该远离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样身体才不会受过多的损失,健康长寿。老子还告诉我们:“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意思是:尽量使心灵虚寂,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人生赤条条来,赤条条走,纵然“良田万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千间只睡卧榻三尺”,拥有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权位,到头来还是要放下一切。我们一定要牢记习总书记所教导的“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保持清心寡欲的心态,身心才能保持正常、健康。

  心态上崇尚淡泊,反对苛求

  “淡泊”是道家的重要思想,《道德经》中的“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不仅把平淡、恬淡看作是一种高境界的心态,而且视其为一条重要的审美原则,提醒人们追求个人名誉、地位、财富等等“身外之物”要适可而止,要终身追求内心的平静、安然,反对人们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老子在《道德经》第二章中提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观念,对于今天为荣誉、得失而纠结苦恼的人们,是最好的劝说。老子指出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鼓励人们做人要像水一样,至柔之中又有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人一旦做到不贪、不占,虚怀若谷,就能像水一样汇集百河而成为汪洋,成就事业,有所作为;人如能做到无欲无争,便能如峭壁一般,屹立云霄,流芳百世。的确,作为公职人员,在学习工作和职级待遇上总会有顺利、有困难,有低谷、有辉煌,人生起起落落、反反复复实属正常,如果身处顺境、身居要职便不可一世、得意忘形,往往会落得很惨。对个人职级待遇愿望一时得不到满足时心存不满、消极颓废,就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所以,人生要像水那样,顺不骄、败不馁,始终蓬勃向前;像水那样,不管遇到什么阻力,都要百折不挠,坚定前行;像水那样,滋养万物而不求功名利益;像水那样,挥发自己,滋润大地。只有象水这样去对待学习、工作、事业、家庭,对待社会、他人、组织、领导,做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处其实,不居其华”,才能去除内心的忧虑和忧郁,生活才会恬静幸福。(作者:驻钱江新城管委会纪检监察组长 徐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