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的进步恰恰是
中国政治上很多的创新、很多的改革
改革开放这36年来,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了。当然经济体制方面需要改进,但是基本上大体的制度已经建立了。是不是中国这36年的发展就是一个经济上的改革呢?西方对中国的看法,基本上是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只是一个经济改革,而没有政治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那么政治上有没有进步、有没有改革呢?因为我是学政治学的,我觉得中国改革开放36年的进步恰恰是中国政治上有很多的创新、很多的改革。我把它总结成几点。
第一是职位的限任。今天去看看,发生颜色革命的那些国家,都是因为总统没有限定制,一直可以无限当下去。中亚、中东都是这样的。 如果没有限任制,搞终身制,就很容易犯错误。政治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因素,但是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这是邓小平的功劳。
第二是年龄的限制。中国每年有几百万的干部退休,有几百万的新的干部上去。这就是政治学里面所说的,更新非常快。
第三是贤人政治。你要想当国家领导人的话,你不仅要有教育背景,但是教育精英不一定是政治精英,因为政治就是政治。治理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没有各方面的经历和阅历是不可想像的。
第四是集体领导体制。集体领导体制有它的负面的效应,但是积极的方面就是领导人互相制约,就是党内民主。
这些都是政治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本上方向是对的,没有犯过大的错误。如果不考虑这些政治因素,很难来理解中国改革开放36年的伟大成就。当然也不是说现在中国模式是最好的,它也面临许多的问题。比如说集体领导,集体负责到最后就变成没人负责,因为任何一个政治制度,最后谁负政治责任最最重要。再比如说,现在有些官员的腐败触目惊心,贪污的数量超出人们所能理解的底线。我想一个人能够贪污那么多钱的话,肯定是某些方面的制度出了问题。
我们现在远未进入新常态
只是说两位数的高增长过去了
如果是发展
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
经济的新常态就是指我们的两位数的经济高增长已经过去了,我们现在进入了一个中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什么叫中高速?就是比起其他国家来说,我们的增长还是比较高的。还有经济结构调整,从主要依靠对外出口转向依赖内需消费。
首先就是对经济新常态怎么理解?我自己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现在远未进入新常态,只是说两位数的高增长过去了,我们追求中高速增长,但是怎么样能实现一个长期的中高速增长呢?如果未来15年、20年实现6%、7%的稳定的增长,这就是稳定新常态;如果今年是7%,明年是6.5%,经济波动太大了,我想这是谁也不想要的新常态。
下一步的经济增长对中国很重要,我们批判GDP主义,用牺牲社会来换取经济增长,是不可取的。但是GDP增长还是非常重要。中国现在是7500美金,下一个阶段就像习近平所说的“四个全面”的第一个,要建立全面小康社会,我们把全面小康社会理解成中国共产党的中产阶级观,怎么样把自己从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提升到高收入经济体,这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会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中国进入了高速增长的社会,就是像早些年的日本,后来的亚洲四小龙;但是如果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会像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这些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一样,腐败,暴力,政权不停的轮换。一个社会一旦进入高收入之后就不同。
现在有些外资因为国内意识形态的争论,特别是一些左派机会主义的做法,有些在撤退,但是陆续进来的也有。因为在中国,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的问题,从外国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还事关国家发展方向的问题。如果你要开始讲阶级斗争了,那就对人家影响很大。现在大家提倡众创,众创是可以减轻一些就业问题,但是真正对中国整个国家的GDP贡献或者是产业转型,还是有限的,还是要靠这些产业怎么样升级转型。
李克强总理这次全国“两会”上又提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我是非常赞同。你不发展真的不行。如果是发展,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如果不发展,就成为一个永恒性的问题。
反腐败的新制度正在形成
方向是法治
新加坡、香港的清廉跟多党制没有关系
当前,中国政治更是进入新常态。一是权力的集中,以前是太多的分权制衡。第二个是顶层设计,三中全会、四中全会都是通过顶层设计而来的。第三个反腐败。
反腐败我觉得非常重要,不反腐败就会亡党亡国。中央设计的很好,但是一到某些地方就被搞成一个群众性的运动,那就不好了。群众运动非常有效,但是你要看到成本,最重要的是法治就建立不起来。
反腐败,先治标后治本,治本就是要建立反腐败的制度。你看看新加坡、香港,新加坡一个小小的反贪局,香港一个小小的廉政公署,同样是两个华人社会,为什么搞得很清廉,这跟多党制没关系。新加坡是长期一党独大,香港当年还是港英当局。反腐败的机构要集中,机构太多了,反而给腐败很多机会。反腐败的新制度正在形成,法治的方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