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反映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陈莺的失实信访举报予以澄清,对反映滨江区城管局副局长郑思明的失实信访举报予以澄清……7月29日,杭州市纪委监委召开全市澄清正名发布会,公开为8名受到不实信访举报的党员干部澄清正名,向外界释放“向诬告者亮剑 为干事者撑腰”的鲜明信号。
今年43岁的章海锋,是此次澄清对象中的一员。曾获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个人称号的他,却在今年4月即将提拔为余杭区区管领导干部时,被人举报以权谋私。区纪委监委迅速开展调查核实,及时把核查结果反馈给组织人事部门,避免了失实举报对章海锋提拔任用的负面影响。
“在一线兢兢业业工作了几十年,却在提拔前夕遭到举报,就像凭空砸下一块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被澄清正名后,章海锋感慨地说,“公开澄清不仅让我放下了思想包袱,更感受到组织的信任与温暖,浑身充满干劲!”
“干部一心扑在工作上,却因诬告陷害背上思想包袱,甚至影响工作、生活。不实举报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破坏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地区的政治生态。”杭州市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纪检监察机关,严惩腐败是担当,澄清正名也是担当。
近年来,杭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要求,常态化开展澄清正名、打击诬告陷害、容错免责工作,切实维护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持续释放正向激励效应。
针对党员干部被误告、错告、诬告且造成不良影响的,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当面告知、书面通知、召开会议等多种方式及时予以公开澄清。特别是在换届选举、行政区划调整、干部选拔任用等重要节点,杭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建立“快查快办”绿色通道,对失实检举控告第一时间公开澄清。
与此同时,市纪委监委将鼓励改革、支持创新、容错免责的理念融入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中,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确属容错免责范围之内的人和事,一律不予追责或从轻、减轻处分,对予以免责的党员干部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等廉政鉴定方面不作负面评价,彰显纪检监察机关的政治担当和工作导向。
澄清正名、容错免责,不仅关乎党员干部切身权益,也是群众关注焦点,必须依规依纪依法、审慎稳妥开展。为此,杭州市纪委监委不断加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先后出台重要信访举报处理质量评价办法、健全完善容错免责机制促进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办法等制度规定。在澄清正名工作上,杭州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把“四道关”,即承办部门“初评关”、多人小组“会商关”、班子成员“讨论关”、所在党组织“沟通关”,确保每个案例都经得起历史和群众的检验。在容错免责工作上,市纪委监委出台正负面清单,对“容什么”“怎么容”“容后怎么办”等问题逐一细化举措,形成了适用情形、事前备案、工作程序、配套机制等一揽子方案。
让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善于作为的干事创业者没有后顾之忧,就必须要向诬告者陷害亮剑,依法依规对诬告陷害者予以追责。市纪委监委依据程序、权限,与组织人事部门、公安机关、司法机关等单位之间不断强化衔接配合,创新建立风险预判评估和问题线索移送机制,坚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诬告陷害典型案例,向社会释放“恶意举报也要承担责任”的强烈信号。
自去年以来,全市共澄清失实检举控告94件,涉及92人及6家单位,查处诬告陷害1起1人,办理容错免责备案事项37起,为57名党员干部容错免责。特别是今年7月以来,杭州启动“澄清正名 撑腰鼓劲”宣传周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典型案例媒体通报、纪检监察信访举报知识宣传等活动,积极鼓励和倡导实名检举控告、容错免责事前备案,旗帜鲜明地为改革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
“实现杭州‘争当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城市范例’的发展目标,需要敢作敢为、敢闯敢试的党员干部,也需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及时为受到诬告陷害者澄清正名,为敢于担当者撑腰鼓劲。” 杭州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杭州将继续坚持严管厚爱、激励约束并重,在不断提升信访办理质效的基础上,持续彰显向诬告者亮剑、为清白者撑腰、为担当者担当的政治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