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下城区纪委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党务公开工作,实现了六大转变。
一是实现了由“党组织主导”向“党员群众主导”的转变。以往,有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务公开的理解是:“只要把那些不涉及机密的党的制度、工作程序、组织活动等向社会、向党员群众公开”就行了,至于公开的党务是否符合党员群众的关注热点问题、党员群众到底希望了解哪些党务内容?则既不了解,也不深究,以至导致党务的“供”、“需”双方产生严重的失衡。党组织“供给”的公开内容,党员群众不感兴趣;党员群众感兴趣的,在公开内容里往往找寻不到。为此,下城区打破这一惯例,坚持“群众关注什么,就公开什么”的原则,做到党务公开内容不由党组织主观决定,而是坚持运用“供需定律”,把党员群众比较关注的涉及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党务公开的重点内容。如及时公开“全区的干部人事任免及变动情况”;“一些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规划和财政预算”;“全区的教育、医疗就业等各项民生工程进展”等,结果党员群众反映就大大改观。
二是实现了由“自觉公开”到“督促公开”的转变。以往对党组织的党务公开,往往仅限于会议“号召”,领导“倡仪”。因缺乏刚性“约束”,致使一个地方党务公开执行得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基层党组织的党性“自觉”。为此,下城区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构刚性的督促机制,专门成立了区委书记为组长,区委副书记、区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的全区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区属各单位也相继建立工作机构,将党务公开工作纳入每年的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责任到人,并聘请了71名党务公开监督员,对党务公开情况进行监督督促。
三是实现了由“粗放型”到“精细型”的转变。针对一些基层组织对党务公开缺乏必要的认知,导致党务公开常常呈现“粗放型”的特征。对此,下城区逐步创建“精细型”党务公开,首先是对所要党务公开的内容进行分门别类,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公开内容,如行政权力,还专门编制《办事指南》,以方便党员群众查阅。其次是积极吸纳党员群众参与党务公开工作,除邀请党员群众参与监督、评价之外,充分发挥社会群团组织活动丰富、联系群众广泛的优势,激励、引导广大普通党员参与党务公开的全过程,鼓励他们建言献策,以不断开放、挖掘新的党务公开内容,从而使全区党务公开的深度得到拓展。
四是实现了由“无序”到“组织化”的转变。通过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对现有的基础配套设施和网络资源加以统筹规划、调配,对各成员单位分散的人力、物力进行重新整合,相互分工协调,以减少内耗和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明确了党务公开必须遵循“提出、审核、公开、反馈”的程序规范,做到既尽量公开、符合规定,又掌握尺度、防止泄密。并根据党务公开对象的不同,将党务公开形式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对外公开以网站、公开栏及电子触摸屏等为主,对内公开以会议、文件、书籍等为主要形式,在坚持党务公开的同时,对公开的负面效应进行了必要的防范。
五是实现了由“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转变。针对传统党务公开方式陈旧、公开存在“单向性”、滞后性和随意性的问题,该去积极探索党务公开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在继续用好宣传栏、会议、文件、书籍、报刊、电视等传统党务公开形式的同时,积极开辟党务网站、电子触摸屏、手机报等现代党务公开方式,不断拓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与党员群众面对面,设立公开监督电话、意见箱以鼓励党员群众参与党务公开工作”等“多向性”党务公开形式,并狠抓了党务公开的制度建设,接连颁布了党务公开的联席会议制度、申报审核制度、登记备案制度、监督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等。
六是实现了“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的转变。在开展这项试点工作伊始,下城区着力将党务公开由“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在推进党务公开的同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拓展“权力阳光运行”,促进政务的公信度,增进党员群众对政务的认同度。把推进党务公开和社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如城管办在实施背街小巷整治、庭院改善工程实施中,广泛动员党员群众参与,接受监督。紧紧围绕干部党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党务公开。如进一步加大干部信息公开力度,将拟提拔干部的照片、简历、工作实绩均进行公示,出台《关于副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办法(试行)》,采用全区领导干部会议民主推荐、街道部门党组织推荐、区级领导干部署名推荐和区党代表联名推荐四种方式进行提名,努力实现“阳光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