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受托管的西湖街道,下辖9个村6个社区,常住人口21882人,其中农户3128户,农业人口5642人。近年来,景区管委会及西湖街道认真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坚持便民、为民,着眼“景中村” 特点,克服用房十分有限等的困难,挤借、租用7110平方米建筑,逐步完善了15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主要做法与特点是:
首先,因地制宜,重在便民。名胜区在指导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中,提出了“讲实效、重服务、树典型”的要求。一是讲实效。由于景区严格控新建用房,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讲实效原则,结合各村实际,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二是重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理念,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紧密结合,建好一门式服务大厅,设立劳动保障、帮扶救助、农业综合服务等办事窗口,方便群众办事。三是树典型。为稳步有序推进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最初确定双峰村作为试点,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明确各村服务场所(办事大厅)、窗口人员设立、管理制度等方面要求,实现样式基本统一。
其次,做好保障,抓好落实。一是成立组织。区和街道领导非常重视,把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成立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指导组,加强工作指导。二是安排经费。根据各村建设规模标准,按市区1:1配额,区下拨50万元配套资金,街道按实物配置各村2台电脑1个投影仪,统一制作标识。三是学习先进。先后组织有关人员到余杭等地参观学习,获取先进经验。四是明确方案。根据各村实际,在村级服务中心功能设置、人员配备、管理制度等方面认真加以研究,出台《西湖街道关于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并抓好方案实施。五是及时指导。区、街两级根据各村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以分类指导,切实解决各村在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六是考核验收。各村(社)便民中心建成后,区、街道及各村级单位做好自查自检工作,并接受了市社区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通过了验收,目前转入了常态管理与考核。
第三,完善制度,强化服务。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区和街道积极在配足配强工作人员,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上下功夫。公开招聘了劳动保障、帮扶救助岗位的18名大专以上文化的工作人员,配备了9名农村技术员,推进农技服务;对新招聘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以增强综合服务意识;积极开展就业、帮扶等专业培训,以提高业务服务能力;通过以会代训方式,以不断推进服务水平。目前,9个村和6个社区全部建立了一门式服务大厅,设有劳动保障、帮扶救助、综合服务、党务建设等服务窗口,落实了工作经费,明确了工作职责。同时,专门规范了组织网络、办事程序和职责制度,并统一制作上墙,强化服务管理,构筑当前水平上的村级便民服务体系,受到了广大村民、居民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