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去年以来,余杭区结合实际积极与银行合作,从完善工作布局、规范工作机制、拓展服务领域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金融服务点进驻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工作。截至目前,全区33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均已设立了金融服务点,实现了便民服务中心金融服务的“全覆盖”,进一步增强了村级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主要做法:
一、发挥优势,开展统一布局。
利用银行营业网点分布均匀、遍布城乡的优势,根据营业网点位置、社区所辖范围、农户户数等实际,将便民服务中心按网格划分,每一个网格对应一个营业网点。同时,结合各行政村(社区)金融服务现状和需求,将金融服务点分为示范型、标准型和简易型三类,并按照不同类型分别开展代办服务、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等三类金融服务事项。按照“事项上墙、资料上架、服务有席、形象有牌”的要求,在每个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立灯箱、立牌、桌牌、资料架和服务公约等标识,制作服务内容标牌并统一上墙公示,下发客户经理驻点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登记簿、村级联络员金融服务事项登记簿和银行卡助农服务(取款)台账,进一步规范了金融服务点的建设。
二、完善机制,规范提升服务。
建立完善四项服务机制,规范提升便民中心金融服务。一是人员驻点制度。组建由营业网点负责人、客户经理组成的网点营销团队,设立便民服务中心金融服务专柜,做好便民服务中心与银行驻点人员(客户经理)的对接工作,落实人员进行现场操作辅导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二是定期维护制度。每星期不少于半天,为当地群众提供贷款受理、业务咨询、信息反馈等服务,并定期开展现场咨询,每半月不少于1次对宣传资料进行维护,确保资料实时更新。三是服务登记制度。驻点人员在提供咨询和服务时,对办理事项、时间、办理结果等进行登记,事后进行梳理、研究和解决,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同时注意收集整理各类信息、意见建议,构建支农、惠农、便农的“金融绿色通道”。四是信息反馈制度。驻点人员每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在信贷例会上进行汇报交流,会后及时反馈,确保事事有回复,使群众满意。
三、拓展服务,注重发挥实效。
进驻便民服务中心的金融服务点在开展小额取款服务、人民币真伪鉴别辅导、残损人民币兑换、零钞兑换和辅币回笼、业务宣传咨询等常规业务的同时。根据实际,开展了小额贷款卡等银行卡业务前期受理,POS机、丰收电话宝等金融机具装机前期处理等工作。并根据群众实际需要,拓展服务领域,开展电费、水费、数字电视费代收,保险业务相关表式填制和前期资料收集,申请开立(个人类、公司类)结算账户申请表式填制和前期资料收集等业务。截至4月中旬,各金融服务点共办理日常小额取现业务40笔金额1.56万元,办理代理类业务500笔,受理贷款50余笔,提供咨询服务25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