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作为浙东运河的流经地,千载文脉流转,人文璀璨夺目。仓桥斑驳古意盎然,梦笔桥传说悠远——它们无声诉说着这座城的沧桑与荣光。而如今,这片文化厚土又添新景:毛奇龄展示馆正式落成,为城厢的廉洁文化图谱再续新章。

展示馆外景
毛奇龄,号“西河先生”,1623年出生于与浙东运河相连的西河畔,清康熙十八年(1679)应试博学宏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充史馆纂修。晚年归隐后仍以著述为业,淡泊自持,堪为士林典范,在经学、史学、音律、诗词等多领域造诣深厚。他的28种著作被录入《四库全书》,其“经世致用、革故鼎新”的治学精神,与当代萧山“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城市品格一脉相承。
展示馆以“城厢世家子、流年辗转苦、征车入朝阙、典籍永流光、悠悠乡梓情”五大篇章徐徐展开,通过文献展陈、实物复原、数字交互等形式,系统呈现毛奇龄刚毅敢言、清廉自守、笃行务实的人生轨迹与桑梓情怀。

序厅
步入二楼主题展厅,毛奇龄形象墙以层叠阶梯造型艺术化呈现他漂泊与求索的一生,呼应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术精神,也暗喻其步步踏实的人格境界。

“城厢世家子”篇
进入第一篇章,可以看到毛奇龄的生平简介和家族历史。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毛奇龄,少时聪颖过人,13岁应童子试,名列第一,有“神童”之誉。毛奇龄与兄毛万龄并称为“江东二毛”;与毛先舒、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

“流年辗转苦”篇
第二篇章讲述的是毛奇龄青年时期的经历,当时正处于明亡清兴之时,他毅然投笔从戎,却因秉性刚直得罪权贵,半生漂泊,甚至一度遁入空门。然困境未能磨其志,反令其学问愈加深厚,一生著述宏富,28种著作被录入《四库全书》,35种列作存目,收录数量居《四库全书总目》之冠。

“征车入朝阙”篇
“征车入朝阙”篇,展示了毛奇龄五十六岁应召入京,任明史纂修官,主笔弘治、正德两朝纪传及诸多杂传的经历。《明史》成书之艰、规模之巨,且历时最久,毛奇龄在其中贡献卓著。晚年辞官归里,仍屡次迎驾南巡的康熙帝,恩荣备至,却始终布衣出入,不改学者本色,更未借势谋私。

毛奇龄文献
“典籍永流光”篇,通过文献展陈、数字光影的形式,生动呈现毛奇龄博学宏富的学术成就。64岁的毛奇龄辞官归隐,潜心经学,《清史稿》誉其“奇龄淹贯群书,所自负者在经学”,堪称乾嘉学派先声。他力倡阳明心学,批判程朱理学空疏之风,主张经世致用。尤其提出“商亦民也”之论,突破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彰显务实开放的进步思想。

“悠悠乡梓情”篇
移步往前则是第五篇章“悠悠乡梓情”,这里展现了毛奇龄心系家乡的赤子之情。晚年毛奇龄格外钟情湘湖,不惧地方豪强,屡次上书朝廷,力阻其私筑堤桥,有效保护湘湖生态,百姓誉其为“清风护湖”。他亦致力于方志修纂,著有《杭志三诘三误辨》《萧山县志刊误》等,为存续地方文脉倾注心血。还有其所著的《杭州治火议》,系统提出城市火灾防治对策,是我国古代极少见的消防治理专论。

书法体验课
毛奇龄纪念馆自2025年6月开馆后,已开展廉洁文化讲座、书法体验课等50余场活动,成为党员群众学习传承艰苦奋斗精神、涵养清风正气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