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少有场合需要用PPT汇报了。”杭州市富阳区一位社区工作人员这样说道,语气中难掩轻松。“把精力都转移到办实事上之后,我们的获得感也上升了。”这一变化源于杭州市富阳区纪委监委持续开展“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行动,破解屏幕里的“虚功”效果在基层逐渐显现。
这场整治的序幕,始于对基层痛点的精准捕捉。此前,公务视频、PPT演示文稿的“泛化使用”成了基层的沉重负担,“本该扑在一线解决问题,却天天围着镜头、键盘转”成了不少基层工作人员的心声。
痛点就是整治的靶点。富阳区纪委监委会同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区审计局等单位成立专项整治工作小组,直指“屏幕虚功”的病灶。
整治的第一步,是把住“入口关”。富阳区纪委监委将监督关口前移,嵌入项目立项、预算审批等关键环节,推出“嵌入式监督”机制。
“必要的宣传展示不能少,但绝不能搞成‘形象工程’。”基于这一原则,该区纪委监委还推动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宣传视频制作使用管理的通知》,分级分类明确视频预算上限标准,保障必要需求,亮明“负面清单”,强化源头控制和绩效评估,有力实现刚性约束。
“系统会先过一遍,找出视频支出的申请。”在该区财政局,预算单位管理员张小雨指着显示屏上闪烁着的预警提示说道:“这份申请,系统已自动拦截了。看到风险预警提示后,我会根据相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审核合同约定的视频制作内容、时长、单价等要素。”
如今,涉及公务视频、PPT、直播的项目,必须先过“三审”——业务部门审需求合理性、财政部门审预算合规性、纪委监委审流程规范性。
“堵源头”的同时,“防事后”的网也越织越密。富阳区纪委监委联合财政部门开发公务支出智能预警模型,成了精准监督的“千里眼”,围绕关键词自动识别异常支付行为,触发预警后启动“跟踪核验”机制,直插项目末端核查资金流向和实际成效。
“把省下来的钱用在民生实事上,把干部的时间还给群众,这才是整治的核心。”该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屏幕里的负担轻了,基层的脚步更稳了。会议室里少了对PPT版式的争论,多了对群众诉求的讨论;干部的手机里,少了视频直播的推送,多了民情日记的备忘录。这场针对“屏幕中的形式主义”的整治,减掉了不必要的花费,也减掉了基层干部的“额外束缚”,让他们得以重新把目光聚焦到“为民办实事”的核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