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之旅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廉洁文化 > 清风之旅
沈佩兰故居纪念馆:国尔忘家 女士大义
来源:萧山区纪委监委      发布时间:2025-09-05 11:00:12

在杭州市萧山区戴村镇沈村村,一座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这里就是巾帼英雄沈佩兰的故居纪念馆。如今,这里已成为萧山“映山红”廉旅专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了许多参观者前来感受这位抗战女杰忠勇报国的精神力量。

图片1.png

沈佩兰的故乡戴村镇沈村村

沈佩兰出生在戴村镇沈村村一个小康之家,父亲沈芝贤是清光绪年间秀才,为沈村小学创始人之一。沈佩兰自幼受到熏陶,坚持善举、尽心报国。1940年侵华日军进犯浙赣铁路沿线,沈佩兰毁家纾难,引导中国军队全歼塘坞之敌。沈佩兰的家毁了,在小家与大家之间,沈佩兰做出了大义的决定。此后,沈佩兰依然没有停下抗日救亡的脚步。

沈佩兰故居高清图.jpg

沈佩兰故居门厅

沈佩兰故居纪念馆一楼为沈佩兰生平介绍,展示了沈佩兰波澜壮阔的一生;二楼为沈村村史馆,生动展示沈村的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

国尔忘家匾额.jpg

“国尔忘家”牌匾

“我是老师,要为人师表;我更是一名炎黄子孙,国难当头,我们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小家。”走进沈佩兰故居纪念馆,一块“国尔忘家”的牌匾立马映入眼帘。毁家纾难、国而忘家,是沈佩兰一生的写照。

图片2.png

“聪慧敏学 心系教育”篇章

往右走,进入沈佩兰“聪慧敏学 心系教育”的生平介绍版块。在良好家风熏陶下,沈佩兰自幼熟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1920年嫁到塘坞村后,她在家中开设私塾免费教授贫苦孩子。展柜里泛黄的学生名册记录着她“教育救国”的初心。

毁家纾难油画.jpg

油画再现“毁家纾难”时刻

“大义担肩 毁家纾难”篇章,还原了塘坞之战的激烈时刻,讲述了这位戴村的女儿,不畏强敌,挺身而出,以柔弱的双肩担负起抗战救国重任的事迹。1940年2月17日,侵华日军占据萧山县城后进犯塘坞村,将指挥部设在了沈佩兰家中。面对民族危亡,这位37岁的乡村教师冒着枪林弹雨,穿越火线向中国军队192师报告敌情。当得知必须炮轰自家宅院才能全歼日军时,她毫不犹豫地说:“只要能为国杀敌,房子毁了也值得!”顷刻间,17间祖宅化为灰烬,数百名日军葬身火海。

在吴家祖宅的灰烬之上,萧山迎来了抗战最大的一次胜利。佩兰之芬芳,又被称为“国香”。沈佩兰人如其名,国民政府为她颁发“国尔忘家”四字匾额,铭记其毁家纾难的大义之举。

图片3.png

“国尔忘家”褒奖档案

如果说毁家纾难是英雄壮举的豪情,而教养难童则是细水长流的坚守。在这之后,就步入了“辗转浙南 教养难童”篇章。1941年1月,浙大教授王季思邀请她到永康芝英镇的浙江省儿童教养团工作。哪怕在生活困顿之际,沈佩兰仍旧将怜悯的目光投向战乱中的难童们。得此邀请,沈佩兰欣然允诺。

图片4.png

《上海申报》报道沈佩兰抢救难童的事迹

在教养团工作期间,沈佩兰不仅在金华奔走于省政府有关部门和中美救济总署等机关,还两次到浙东抗战前线的萧山来收容难童。可喜的是,保育院中培育出的难童,后来很多参加了革命队伍,如黄永生、吴水泉、董云仙、吴吾金等,都成了革命干部、革命军人。

在“巾帼英雄浩气长存”篇章,主要介绍了沈佩兰的荣誉和新闻报道。《东南日报》《大公报》《扫荡报》《江西妇女报》等刊登了关于沈佩兰事迹的报道。其中《东南日报》刊登的通讯,称沈佩兰“如此巾帼弱女不畏艰险,实属难能可贵,求之须眉亦非易得。”

当时浙江省政府为了表彰沈佩兰抢救难童的赤诚,授予其“亦仁亦义”的奖状,并将事迹编入浙江省小学国文课本和抗战小丛书。

图片5.png

沈佩兰微电影《黑瓦白虹》拍摄剧照

近日,以抗日巾帼英雄沈佩兰为主角的微电影《黑瓦白虹》在沈佩兰故居拍摄完成。“黑瓦”是历史的沉重,“白虹”是希望的象征,用镜头记录了这段历史,用影像传递了来之不易的和平。

随着“映山红”廉旅线路的开发,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群众走进纪念馆,了解沈佩兰。“沈奶奶教会我们,真正的勇敢是为他人牺牲自己。”这是所前镇第二小学学生在参观留言簿上写下的感悟。如今,这座纪念馆不仅是浙江省巾帼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成为廉洁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滋养着新时代的心灵,让清廉之花开遍萧然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