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读书,想到一件家庭小事:小外孙一直由我们老两口带,孩子从小要我讲故事,幼儿时我还能应付,编一些故事讲给他听。时下读一年级,不能再重复“从前”作为故事开场白了,既要让他爱听,又要适合儿童教育,迫使我速补儿童读物的“课”。
以小见大,何况创业干事的能人、官场运筹的精英,读书存储,厚积薄发,更能彰显其不凡的学识与身价,古人云:“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话永远不会过时。
读书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可或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世界读书日”,旨在倡导地球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轻、贫穷还是富裕、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进入新世纪后,该组织又提出“学习问题是21世纪的生存方式问题”。可见,读书学习的重要程度。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民族,勤学佳话源远流长:孔子“韦编三绝”、孟母“三迁教子”、荀子“锲而不舍”、苏秦“悬梁刺股”、董仲舒“下帷发愤”、匡衡“凿壁偷光”、贾逵“隔篱偷学”、孙康“映雪读书”、祖逖“闻鸡起舞”、陶渊明“开卷有益”……这些如同金子般闪耀的典故,激励着炎黄子孙薪火相传,发奋读书。
古人读书不易,勤奋苦读是全社会的道德风尚。到了现代,这种苦读、勤谈、爱读的风尚反而今不如昔,甚至不如一些西方国家。
有位央视制片人曾带领摄制组,凌晨两点来到哈佛大学,令他们惊讶的是,整个校园灯火通明,餐厅、图书馆、教室里仍有很多学生一边啃着面包一边埋头读书。哈佛有条人人都记在心间的警句:“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调查显示,哈佛学生一周阅读量相当于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学生一年的阅读量。在美国,读大学是人生最艰苦的岁月,而国人反其道而行之,进了大学就懈怠。从中也让我们明白为什么33位诺贝尔奖得主、7位美国总统出自哈佛……
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我国人均阅读书籍4.56本,与上年略有增长,但与日本等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
成人如此,儿童如何?调查还显示,中国儿童独立阅读的年龄平均比美国儿童晚4年,阅读量是美国儿童的1/6。现在我国的少年儿童不少都拥有手机,从小喜欢网络游戏,他们从小生活在屏幕包围中。这一现象不禁令教育专家忧心忡忡:他们与“80后”“90后”相比,更易出现网络成瘾的现象。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我们周边,热衷于纸牌、饭局、茶座的人比比皆是,而埋头苦读修炼的又有多少?有专人五花八门的由头都想得出,就是捧起书来心不在焉。聊天中常能听到有人自嘲,自己是天生书性不足,一看书就犯困,半辈子过去了,没看过一本完整的书。
书籍传承人类文明,阅读开启人类智慧。爱读书是一种智慧,善读书是一种能力,承认读书上的差距,正视读书上的随意,推掉点应酬、收拢点闲心、匀出点时间,静下心来读点书:读理论书籍,武装头脑;读伟人作品,立定心志;读经典名著,汲取营养;读哲学之书,明白敬畏……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面对人生的疑难,我们唯有通过读书学习,才能把问号拉直成感叹号,进而提增胸怀的宽度、目光的锐度和人生的厚度,真正领略“一本好书,一生财富”的意蕴,努力开拓更壮阔的人生道路,把“中国故事”讲得更精彩、干得更出色!(作者:李天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