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机构规范化运转有哪些抓手?未进入政府投资项目名录的拼盘和自筹项目审核如何把控?……”在杭州市临安区行政审批中心C幢207会议室,区纪委区监委80后青年干部裘凯已经蹲点调研20余天。
这是今年以来,临安区青年纪检监察干部培养“天目夜学”的一项创新之举,通过以班委组织、入组自由模式为基本架构,组建机关、派驻“80后”干部为主体的攻坚团队,解决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点堵点”,把队伍建强,让干部过硬,激活纪检监察干部干事创业动力,为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裘凯通过自主报名、竞选演讲等环节,从20余名参选干部中脱颖而出,成为了5名班委成员之一,担任“天目夜学”第五小组组长。经过多次讨论,第五小组的攻坚课题定为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投资项目监督质效。
而这一课题设想的提出缘于去年6月的天目夜学青年干部座谈会。“针对纪委工作监督覆盖面广,但信息化程度较低,许多文件、资料需要跑到各个部门纸质调取,查询费时,分析处理费力的痛点,建议初步建立统一的政策文件检索平台,以及推动流程线上化、电子化。”此时借调到派驻纪检监察组工作的裘凯,在查办案件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如何破解监督质效不高的困惑。
“设想建议要努力转化为实际效果!”临安区纪委区监委提出,要发挥青年干部思维创新,敢想敢干的优势,为他们成长成才搭建平台,“造船出海”,推动设想建议转化为实际成果,落地见效。
今年以来,临安区纪委区监委创新推出“天目夜学”2.0版,全面提升干部学习质效。在组织、形式和实效上下功夫升级,推动单兵作战变化零为整,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乐学好思”,实现了单项学习变学用结合。并研究制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标准,作为提速青年干部成长科学依据。
4月份,临安纪检监察信息化推进工作由设想提上工作日程,成立了由临安区纪委常委、监委委员余晟带队的信息化工作组,裘凯就是成员之一。
两个月后,信息化专班扩大范围,吸收11名青年纪检监察干部充实到专班来。通过发动年轻干部集思广益,针对各条线、科室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痛点、难点问题,征集信息化建设需求,汇总形成系统的建设框架。同时,搭建了“1+X”的信息化小组工作模式,即一名信息化专班年轻干部,搭配多个相关单位业务骨干,通过集体协作,快速推进信息化项目。
裘凯坦言,工程项目从前期项目业主决策,到发改立项,财政概算、预算审核,审管办招投标,住建施工审批,施工过程中变更,审计局审价,工程验收决算等涉及部门非常多。而他和专班小组成员,原先基本上未涉及工程相关工作,相关专业知识比较薄弱。
专班小组采用白天驻点调研,听各部门业务骨干讲解,从最基础的问题提起,晚上集中讨论“头脑风暴”列出需要细化的新问题,连续20余天加班到半夜,记了两大本笔记,最后根据各部门职能,梳理出工程项目相关的22个关键风险节点,整理各部门数据,并形成了41条工程项目预警规则,做到了对各职能部门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过程全流程监督,预计今年9月初临安智慧监督平台将试运行,并逐步推广应有。
和第五小组的成员一样,其他四个小组围绕“提升村级小微权力2.0版本规范运行绩效”“监管规范中介机构,促进清廉项目建设”等调研主题开展了大量调研走访工作,累计调研部门达28个197余次,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意见建议75条。
“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长期的组织培养和实践锻炼形成的。通过‘天目夜学’平台创新干部培养机制,推动青年干部坚持问题导向,走进基层,倾听诉求,求变解难,变‘配角’为‘主角’,化被动为主动,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临安区纪委区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